引言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总有那么一些人物,他们如同“活化石”一般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,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技艺。他们的故事,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,更是对未来的启示。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些人物的传奇人生,解码他们背后的文化传承。
八卦掌传人刘敬儒:武术界的活化石
刘敬儒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卦掌的传承人,是一位技艺超群的武术家。他从1957年开始学习形意拳、程式八卦掌,师承骆兴武先生,其师承可追溯至八卦掌名师李文彪。刘敬儒不仅精通八卦掌,还学会了六合螳螂拳等多种武术流派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风格。
刘敬儒深知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要保持原汁原味,还要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发展。他在习拳的同时,注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。他强调,虽有改变,但拳法的功理、功法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只要本质没有变,就是好的传承。
刘敬儒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界。他多次前往法国、希腊、美国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国讲学教拳,弟子和学生遍及世界各地。他的武术著作,如《八卦掌》、《形意拳》、《六合螳螂拳》等,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及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贵州活化石“撮泰吉”:彝族傩戏的传承者
罗高云,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“撮泰吉”传承人。撮泰吉,彝族语译音,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,是一种原始古老的彝族傩戏,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。
罗高云与伙伴们表演的撮泰吉,包括耕作、祭祀、喜庆、扫寨等部分,通过示意性动作表现农业生产全过程,内容主要是驱邪、讲述彝族迁徙史和祝福。撮泰吉原本是一种古老祭祀活动,表演的内容、时间、目的都特别讲究,是研究彝族发展的活标本。
千年圣脉传承的“活化石”:孔德成
孔德成,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衍圣公的传人。他出生于清政府统治时期,父亲孔令贻在朝廷中任职。孔德成未出世时,他的父亲疑心是陶夫人身体太弱,于是又娶了陶夫人的丫鬟。孔德成出生时,政府派军队保护产房,以防调包。
孔德成的一生,见证了古代中国传承的礼仪和传统。他的传奇色彩,不仅体现在他的祖上,更体现在他自身。孔德成在人事的最后一刻,依旧挂念着传承的责任,将这份尊贵传承下去。
几百年手工艺传承的活化石——蓝夹缬
蓝夹缬技艺是中国浙江的地方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,以靛青为染料,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。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,程序繁琐,工艺精湛,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。
蓝夹缬的图案纹样,以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于当地的戏曲人物为主,与历史上以花鸟等吉祥纹为主的复色夹缬有很大区别。优秀的蓝夹缬花版艺师往往身兼民间戏班班主,他们对戏曲的痴迷和理解,是形成蓝夹缬纹样特征的重要原因。
少林飞僧释永汉:传承不息的功夫传奇
释永汉,俗名毛文化,自5岁起便开始习武。他师从玄天庙住持行朝大和尚、少林寺德根大师、贞绪大师等,成为少林寺的武僧。释永汉精通小洪拳、大洪拳、炮拳、莲花拳等,尤其擅长的双刀滚趟,成了少林寺的一绝。
释永汉的练功日常中,有许多让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严格和高强度。他提起一块重达280斤的铁钟鼻,以此锻炼臂力。释永汉还透露,少林轻功的基础训练是在寺庙前的明代大铁锅边进行,他像燕子般在锅沿上自在来去,最终练就了轻如鸿毛的身法。
抢救性记录:“文化消失是一种罪过”
在云南宁蒗的油米村,摩梭人的故事缓缓展开。东巴文起源于纳西族,有着2000多个字符,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。时至今日,东巴文仍被许多纳西族人所使用,是世界上唯一仍在被使用的象形文字,其因此也被称为象形文字活化石。
油米村最特殊的地方,就在于它的东巴文化。为了探寻这个摩梭古村的村落形态和信仰民俗,《守望东巴》作者孙庆忠教授等,在此进行了延续多年的田野调查,遍访油米三大家族的每一户人家,详细记录他们的历史文化、生活细节。
结语
这些“活化石”人物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,将古老的技艺和智慧传承下去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让我们向他们致敬,并传承他们的精神,让文化之火代代相传。